当下,随着上海社会层面逐步开放,新冠康复者出舱、外出就医、外出购物、外出抗疫等返回小区的人员也逐步增多,但部分小区对这些人员所采取的“对人体喷洒消毒剂”等错误消毒方式也引起广泛关注。
“消毒剂是双刃剑,一方面它可以消灭病原体,另一方面,过度或者不适当的使用,同样会造成人和物的损伤以及环境的破坏。因此我们提倡科学消毒、精准施策。在日常生活中,要避免一些误区。” 上海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所、消毒与感染控制科主任医师田靓在23日举行的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表示。
田靓表示,日常消毒要避免这“六大误区”:不要直接使用消毒剂对人员或宠物进行全身喷洒消毒,不要对室外环境开展大规模消毒,不要随意使用化学消毒剂对食品进行预防性消毒,不要使用酒精大面积喷洒消毒,不要使用加湿器或喷壶进行空气消毒和不要往下水道倒消毒液、投消毒片。
其中,对于“不要直接使用消毒剂对人员或宠物进行全身喷洒消毒”一项,上海中山医院感染管理科副科长高晓东也在日前表示,对人体喷洒消毒剂万万不可取。这在于,人体及外衣携带新冠病毒的可能性非常小,即使少量污染,因为量少也不足以造成传播,而且病毒离开呼吸道很容易就会死掉;同时,消毒剂对人体有害,喷洒过程中吸入肺内,容易造成肺部不可逆的损伤。
而对于“不要随意使用化学消毒剂对食品进行预防性消毒”一项,田靓则解析,居民可以对外购食品外包装进行预防性消毒。但对于食品本身,不建议使用化学消毒剂消毒,以免影响食品安全和口感。如污染风险较高确实需要消毒,可使用果蔬消毒剂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消毒,再用清水冲洗去除残留。
日常消毒还应避免哪些误区?深圳市疫情防控公共卫生专家组组长卢洪洲也告诉记者,除了上述六大误区之外,日常消毒过程中,不要用戊二醛对环境进行擦拭和喷雾消毒,不使用高浓度的含氯消毒机进行预防性消毒。
卢洪洲建议,日常的家庭防护仍应以清洁为主,消毒为辅,选择合格、有效的消毒产品。一方面,对于耐热耐湿的物品的消毒优先要适用物理消毒方法,比如“煮”“蒸”等,对于较大、不方便蒸煮的物体,可以多烧点开水反复冲洗。另一方面,每天课打开门窗通风2~3次,每次不少于30分钟,并且要注意手部卫生。
“但需注意,如果必须要再日常家庭防护中使用化学消毒剂,也要选择安全有效消毒剂。市场上在售的消毒剂应该按照说明书标签,根据不同消毒对象进行稀释后使用。不同类型的消毒剂不能随意混合使用。”
那么,消毒剂的使用要按照说明书,还是各地疾控的说明文件?卢洪洲则表示, 合格的消毒剂在上市前,都需要通过国家卫生监督部门的审批,进行消毒剂安全备案,凡备案成功的产品,均符合消毒剂卫生标准。各地疾控中心的文件也是根据国标来制定的,应该互相不矛盾,合格产品可参照其使用说明书使用。